新闻看点

足球报:明年U21联赛和U19中青赛有望合并,实施周末主客场赛制

2025-11-10 1

中国足球的青训体系正站在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即将迎来一次可能影响深远的变革。据《足球》报披露,为了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精英培养效率,中国足协和中足联正酝酿将现行的U21联赛和U19中青赛进行合并,形成一个以U20为基准的顶级青少年精英赛事,并全面推行周末主客场赛制。这项改革旨在解决当前赛会制比赛的弊端、俱乐部梯队投入收缩的困境以及两项赛事球员重叠的问题,从而构建一个更符合国际惯例和职业足球发展规律的青训金字塔。此外,改革方案还可能触及全运会的足球项目设置,建议取消U20组别,将重心转移至U18和U16,以更好地衔接职业体系和国字号培养,确保真正有潜力的年轻球员能更早地融入职业足球环境。这无疑是中国足球在困境中寻求突破,向更专业、更高效的青训模式迈进的关键一步。

中国青训体系的变革前夜:U21与U19合并的深层考量

说起中国足球的青训,这些年一直都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也确实有不少问题摆在面前。最近《足球》报的消息,算是给这个沉闷的青训体系打了一针“强心剂”,那就是U21联赛和U19中青赛有望合并。这事儿听起来简单,但背后牵扯的,是中国足球青训多年来的痛点,以及管理层寻求突破的决心。

我们都知道,目前国内18岁以上的青少年赛事主要有两个:一个是U19中青赛,另一个是U21联赛。这两项赛事,从竞技水平上看,确实都不低,毕竟能踢到这个年龄段的,多少都是各家梯队的尖子生。但问题出在哪儿呢?最直接的就是“赛会制”。一年到头,球员们就集中那么几周,踢几场比赛,然后就各自回俱乐部训练。这种模式,跟真正的职业联赛节奏完全脱节,对球员的成长弊大于利。

更深层次的原因,其实是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原文里说得很明白,这两项赛事的参赛球员存在严重的重合。很多俱乐部,特别是现在整体投入收缩的大背景下,根本没法同时维持两支18岁以上的职业梯队。说白了,就是一套人马,换几个队员,去打两项比赛。这不仅加重了俱乐部的运营负担,也使得原本就有限的精英球员资源被稀释,没能形成真正的竞争和集中培养。

“赛会制”之殇与“主客场”之盼:职业青训的痛点与出路

“赛会制”这三个字,对于中国足球来说,真的是一个老生常谈的痛点。从青少年比赛到职业联赛,赛会制一度盛行,虽然在某些特殊时期(比如疫情)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从长远来看,它对球员发展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尤其对于青少年球员,他们最需要的是在真实、高压、多变的环境中持续成长,而赛会制恰恰剥夺了这些。

你想想看,赛会制下,球员们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短时间内踢完所有比赛。这种高密度的赛程固然能锻炼体能,但往往缺乏变化,缺少对不同场地、不同气候、不同球迷氛围的适应。更重要的是,它缺乏了主客场制带来的那种真正的“职业”体验——没有主场球迷的呐喊助威,没有客场作战的心理压力,没有每周常规的比赛节奏,这些都是职业球员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长期在这种环境下比赛,球员们很难培养出那种应对复杂比赛局面的能力,也很难建立起对俱乐部、对城市的归属感。

所以,这次改革中提出要实施“周末周赛主客场赛制”,这真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周末周赛,意味着球员们可以有规律地训练、比赛、恢复,这才是职业足球的常态。主客场制,则能让球员们提前适应职业联赛的节奏和氛围,学会如何在不同的环境下比赛,如何在球迷的注视下承受压力、发挥水平。这不仅仅是比赛形式的改变,更是青训理念的一次重大升级,是从“培养运动员”到“培养职业球员”的关键一步。

资源整合与效能提升:俱乐部困境下的理性选择

当前中国足球的大环境,大家都有目共睹,职业俱乐部的投入普遍萎缩,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从金元足球的泡沫破裂,到如今各家俱乐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青训往往是第一个被“开源节流”的部门。在这种背景下,要求俱乐部同时维持两支18岁以上的梯队,确实是强人所难。

原文里也提到,很多俱乐部实际上就是一支球队在更换部分球员后去参加两项赛事,这说白了就是一种无奈之举,也是对俱乐部有限资源的双重消耗。我们得承认,一支年龄段的队伍,能真正产出的精英球员,通常也就两三人,这是足球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既然如此,把有限的精英球员和有限的俱乐部资源,集中到一个顶级的青少年赛事中,无疑是效率最高的做法。

合并U21和U19,将其整合为一个顶级赛事,这不仅能减轻俱乐部的经济负担,让他们能更专注于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梯队,也能让那些真正有潜力的年轻球员获得更集中的培养和更高质量的比赛机会。毕竟,在投入有限的情况下,与其分散投入、两头不靠,不如集中火力,打造一个精品。这对于俱乐部、对于球员,乃至对于整个中国足球的青训体系,都是一个更加理性、更加务实的选择。

对标国际,重塑路径:U20标准与超龄球员的弹性考量

这次改革,除了赛制和资源整合,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信号,那就是“对标国际”。原文中明确提到了,欧洲足联最高设定了U19欧洲俱乐部青少年联赛,巴西足协最高设定了U20联赛。这说明什么?说明在世界范围内,18岁以上的青少年赛事,一个顶级赛事就足够了,而且年龄段也多以U19或U20为基准。中国足球想发展,就不能闭门造车,学习国际先进经验是必由之路。

足球报:明年U21联赛和U19中青赛有望合并,实施周末主客场赛制

将合并后的赛事年龄段或以U20为基准,这本身就是与国际接轨的表现。U20这个年龄段,球员们已经接近成年,身体和技术都相对成熟,距离一线队只有一步之遥。在这个阶段,他们需要的是高水平、高强度的比赛来完成从青少年到职业球员的最后冲刺。设定U20,也是为了更好地与一线队衔接,为职业联赛输送即战力。

同时,方案中也考虑到“球员的成熟期各不相同及一线队年轻队员的比赛需求”,允许一定比例的超龄球员参赛。这一点非常人性化,也很有必要。有些球员可能开窍晚,或者身体发育相对较慢,如果严格卡死年龄,可能会埋没一些好苗子。而允许超龄球员,特别是那些在一线队暂时踢不上球的年轻队员,也能通过这个平台保持竞技状态,获得宝贵的比赛经验。这体现了改革的灵活性,也更符合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

这次青训改革的视野,不仅仅局限于联赛本身,甚至触及了全运会这样的传统体育赛事。原文建议全运会不再设置U20组别,这可真不是个小事儿,但仔细想想,确实有其深层逻辑QY球友会体育

从青少年成才规律来看,18岁以后,球员们就应该直接纳入职业体系,接受职业俱乐部的锤炼,同时辅以国字号体系的培养。这个阶段,省市足协再组织18岁以上的球队去参加全运会,其必要性确实已经不大了。因为职业俱乐部和国家队才是精英球员最终的归宿和舞台。如果球员还在为全运会备战,那很可能会影响他们在职业俱乐部的训练和比赛,甚至耽误他们融入职业体系的最佳时机。

所以,建议未来的全运会足球体系交给三大球运动会,增设三大球U16组的比赛,并每年进行,这无疑是一个更科学、更合理的规划。这符合中国“五级青训中心”建设的需要,能让省市足协更好地聚焦于U18和U16这些更早期的年龄段,承担选拔队伍、训练保障和赛事建设等任务,而不是与职业俱乐部在U20这个阶段“抢人”。把全运会的重心下移,能更好地发现和培养早期人才,为职业青训输送新鲜血液,这才是更符合中国足球发展长远利益的战略调整。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中国足球的青训体系确实面临着职业俱乐部投入萎缩的巨大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青训可以停滞不前。相反,这正是需要进行系统性改革和优化的时候。这次将U21联赛和U19中青赛合并,并实施周末主客场赛制,无疑是对现有资源的一次高效整合。它回应了俱乐部在经济压力下的现实困境,也顺应了国际足球人才培养的普遍规律。通过减少赛会制比赛,增加高水平、常态化的主客场较量,年轻球员将获得更接近职业联赛的锻炼机会,这对于他们的技术、战术、心理乃至职业素养的提升都至关重要。同时,全运会足球项目改革的构想,也显示了中国足球管理层在构建合理青训金字塔方面的决心,旨在明确各层级机构的职责,确保精英球员的成长路径更加清晰和高效。

足球报:明年U21联赛和U19中青赛有望合并,实施周末主客场赛制

展望未来,这次改革如果能顺利推行并得到有效执行,无疑将为中国足球的青训注入新的活力。它强调了职业青训的核心地位,毕竟解决精英球员未来的职业联赛就业问题,最终还是要靠职业俱乐部。一个更加精简、高效、与国际接轨的青少年顶级赛事,辅以更合理的全国性赛事体系,将有望帮助中国足球在困境中找到突破口,为国家队和职业联赛持续输送高质量的年轻人才。当然,改革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如何在执行中解决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如何确保各方利益的平衡,都将是摆在中国足球面前的新课题。但无论如何,迈出这关键一步,总比原地踏步要好得多。

足球报:明年U21联赛和U19中青赛有望合并,实施周末主客场赛制